從兩個故事看美國織出的內外兩張反恐網
故事一:在網上發“滅掉美國”的玩笑話就被遣返——對內嚴陣以待
故事:
去年,兩個英國人準備到好萊塢遊玩,其中一個興奮的青年在推特上跟朋友們分享了這一 信息,並寫道:“這周放假,聊聊天,做做準備,然後去滅掉美國。”結果,他們剛到美國境內就被當作恐怖分子嫌犯帶去問話,而後被遣返。
這個故事背後:
美國國土安全部有一支專門的隊伍負責監控社交網站、網路媒體的信息,以獲得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或者別的威脅線索。去年年中,在美國電子隱私 信息中心的要求下,美國國土安全部被迫公佈了自己的“監控關鍵字列表”,五花八門,“攻擊”“炸彈”自不用說,“隊伍”等詞也上榜。不過美國國土安全部也澄清這些監控關鍵字只針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而無關那些批評政府的人。美國國土安全部其實是“9.11”之後成立的新機構,之前,美國的反恐是多龍治水,各部門配合不流暢,所以集合了將近40個部門的反恐功能,擁有超過20萬雇員的美國國土安全部應運而生。而“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也是首創的概念。
那些大家習以為常的對交通、入境等方面的高科技監控就不在話下了。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報告,海關執法局在外國人入境時都要檢查此人是否在“恐怖嫌疑觀察名單”上。另外,一些來自特定國家(比如某些中東國家)的人更要受到專門的審查。奧巴馬任內,又由於安全等原因,大舉遣返非法移民,光是2012就遣返了超過40萬,是美國歷屆政府之最。美國財政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設立反恐與金融情報辦公室的國家財政機構,專職切斷恐怖分子的資金支援。
這背後是巨大的財力投入,光是2013財年,國土安全部得到的撥款預算就有395億美元。曾經在國土安全部擔任過助理部長一職的茱麗葉卡梅耶也撰文指出,截止2012年9月,“9.11”之後美國聯邦政府所有部門在“國土安全”上的支出已經超過了6400億美元。
故事二:出動無人機刺殺拉登之後的基地組織精神領袖——對外“定點清除”
故事:
2011年9月的一天,一架美國無人機從沙特起飛進入葉門,目標是沙漠中的卡車隊,出生於美國的葉門基地組織精神領袖奧拉基就在其中。很快,無人機完成任務,奧拉基在轟炸中身亡。極具煽動性的奧拉基一度被視為拉登最有力的接班人。
這個故事背後:
用無人機追殺恐怖分子嫌犯被很多專家認為是奧巴馬任內最主要的反恐手段。它起源于布希任內,在奧巴馬的手下被廣泛應用,有幾百名恐怖分子嫌犯被無人機追殺。
通過無人機精確地打擊目標,這是美國中情局和他們所雇的私人公司所做的事情。也是美國政府諱莫如深的。儘管一些學者通過追蹤對比後發現,相比其他手段,無人機對平民的傷亡程度已經降低到最小;精確的打擊也比動不動就把軍隊乃至國家拖入泥潭的戰爭好多了;但是,這還是備受道德譴責。
當然,拋開這些爭論,隨著本拉登之死,隨著恐怖組織許多大大小小的頭目被無人機“獵殺”,美國面臨的恐怖威脅小多了是自然而然的推論。一般也認為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恐怖襲擊不可能再發生,可是小群體乃至個人進行的恐怖襲擊誰也不敢保證絕對能被防止,而危害性也不一定就不大。
早就有“漏網之魚”,沒發生災難主要靠運氣
2009年的炸飛機未遂和2010年的時代廣場爆炸未遂等事件都是僥倖才被阻止
2009年,一名尼日利亞男子在自己的內褲裏藏了炸藥並順利登上從荷蘭到美國底特律的飛機,該航班屬於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幸運地是,這個自製炸彈出現了問題,在被點燃之後並未馬上爆炸,最後機組人員和其他乘客合力制止了險情。
2010年,一名巴基斯坦裔美國人將裝有爆炸物品的車輛停放在紐約人流量密集的時代廣場,企圖製造汽車爆炸案。幸好引爆沒有成功。現在的一些評論認為,這其實算是波士頓爆炸事件的“雛形”。
此外,2009年還有一起針對紐約地鐵的恐怖襲擊未遂事件。英國情報部門也曾經破獲過針對美國的劫機恐怖襲擊案件。
但還是有不幸的人。2009年,美國軍醫哈桑在德克薩斯州胡德堡開槍打死了13人。後來人們發現,他一直和奧拉基通過電子郵件往來。只是一般認為這次事件在分類上還不能被定性為“恐怖襲擊”而已。
縱然織了張不錯的網,也確實還有失誤與疏忽之處
恐怖分子和襲擊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某種程度有防不勝防之處
上一段提到的那些襲擊未遂案的實施者們其實都和恐怖組織有聯繫,臣服於恐怖組織的精神領袖。而通過不斷地被“洗腦”,一些看起來背景“無瑕”的青年人成為了恐怖襲擊執行者,甚至美國本土也有人中招。更讓人震驚的是,英國航空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曾經因為受到極端主義“精神感化”而幫助執行恐怖襲擊,航空業從業人員如此,要出事真是很難防範。
而“家賊更難防”,不需要大規模的策劃,隱蔽的本土公民就足夠引發災難性的後果。美國國土安全部就曾經在2009年發佈報告,警告國內極端右翼勢力在抬頭。“9.11”之前,美國國內最大的恐怖襲擊事件是奧克拉荷馬城爆炸案,策劃實施者就是美國的極端右翼人士。而奧巴馬對控槍的支持,也惹惱了許多美國人,所以也有可能個人或者團體因此站出來搞恐怖事件。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馬拉松比賽在開始前還特地為去年小學槍擊事件遇害者默哀了26秒(26是遇難人數)。
有鑒於此,專家們對“波士頓爆炸案”的兇手身份有諸多猜測,有猜團夥的,也有說是單槍匹馬的;有說是跟基地組織或者國外宗教勢力有關,也有認為和美國極右翼團體有關。
但是,在內,美國的反恐部門被質疑機構過於臃腫,大而不精
在2009年的尼日利亞男子恐怖襲擊未遂事件中,這名男子的父親知道自己的孩子和恐怖分子過往甚密、舉止異常,擔心之下通知了美國駐尼大使館。而當地大使館又把消息傳回國內。但是,這名男子只是被官方反恐部門列入了最低等級的“觀察名單”,慘劇還是差點發生。
這件事也暴露美國反恐機構之間的合作欠缺默契的問題。實際上,在2010年,《華盛頓郵報》就曾經公佈過一個重磅的調查,報告稱“自2001年‘9.11’以來,美國政府至少建立和改造了263個組織以適應應對恐怖威脅。情報方面花費增長了250%,達到750億美元。15個州中的51個獨立情報機構負責跟蹤恐怖組織的資金流向,卻幾乎不共用
信息。”此外,國土安全部也被批評權力過大、機構臃腫、效率低下。
總之,部門太多、人員太多,反而可能變成貪大貪多而不精。像是當地媒體報導過,情報機構為美國獲得了浩如煙海的文件,不過只有不到10%的情報被認真分析過。所以早就有專家指出,美國人需要的是學會如何對手頭的
信息善加利用,如何更快更有效地應用這些信息。
在外,恐怖分子也逐漸適應乃至利用了美國反恐戰略,美自身戰略需要調整
很多分析都認為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是美國對“9.11”事件神經敏感、過度反應的後果。而不管是反恐戰爭還是奧巴馬的“無人機”計畫,也都容易被利用成挑起仇恨的材料。
在“9.11”十周年之際,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出版了一本關於美國反恐戰略反思的文集,其中有一篇就認為美國對於用高科技武器和手段對付裝備相對簡陋太多的恐怖分子過於自信和樂觀,同時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重建重視得不夠。而美軍內部在檢討反恐戰爭中承認,忽視對當地民眾的尊重是其重大失誤之一。恐怖分子往往在其盤踞地能夠吸引一些民眾支持,進而增加反恐難度。
當然,基地組織等許多恐怖組織也逐漸地適應了美國在“9.11”後十多年間的反恐戰略和節奏,這就意味著可能有必要轉變整體上大的戰略和思路。一些分析就認為,對抗恐怖主義真正的勝利並不是消滅或者逮捕所有的恐怖分子,而是讓恐怖分子的意識形態在世界各國都得不到人民的認同。這也是治根本的辦法。需要的是尊重當地人的感情和國際合作。
結語
美國是全球在反恐方面投入最多的國家,它反恐天羅地網的失靈之處也值得我們總結、分析和借鑒教訓。
文章來源:騰訊評論